去年春天,吕宇峰随公益团队到陕南秦岭深处的皂角小学支教,一节数学课上的细节让他揪紧了心——后排的男孩小杰总是歪着头看黑板,抄题时要把本子凑到鼻尖前,提问时说“字像蒙了层雾”;还有几个孩子频繁揉眼睛,课间不敢参加跳绳这类需要看清落点的游戏。
课后他跟着老师去家访,才知道山里很多孩子父母在外务工,祖辈大多不了解视力保护,孩子看不清黑板也不会主动说,直到视力问题影响学习才被发现。小杰的奶奶叹着气说:“镇上验光要走两小时山路,配眼镜又要花钱,想着孩子可能就是‘没长开’,哪知道是真的看不见。”吕宇峰摸了摸小杰的头,心里默默打定主意:要帮山里的孩子把“模糊的世界”变清晰。起初,吕宇峰自己网购了视力表和简易验光工具,利用周末去附近的3所乡村小学给孩子测视力。可没专业知识支撑,测出的数据常常不准,有的孩子明明视力异常,却因为紧张指错方向被误判为正常。他意识到,公益不能仅凭热情,必须专业。于是,吕宇峰开始跟着眼科医生朋友学习基础视光知识,利用下班时间去医院眼科当志愿者,从认视力表、测眼压到区分近视和散光,一点点积累经验。同时,他联系了市区的眼科医院,说明乡村孩子的情况,争取到医生志愿者和专业设备支持——医院不仅愿意派医生定期下乡,还捐赠了验光仪、瞳距仪等器材。解决了专业问题,场地和时间又成了新难题。乡村小学没有专门的验光室,吕宇峰就和老师一起,把闲置的会议室收拾出来,用遮光布挡住窗户,摆上简易验光台;考虑到孩子放学后要帮家里干活,他把验光时间定在周末,每次提前一周和学校、家长沟通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。
展开剩余49%
第一次正式验光,吕宇峰凌晨5点就开车载着医生和设备出发,山路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皂角小学。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,他帮着维持秩序、登记信息,还贴心地给等待的孩子准备了卡通贴纸。当医生告诉小杰“是轻度近视,配副眼镜就能看清黑板”时,孩子眼里瞬间亮了起来,拉着吕宇峰的手问:“真的能像其他同学一样,一眼看清黑板上的字吗?”为了让孩子能戴上合适的眼镜,吕宇峰还琢磨起了“个性化适配”——考虑到山里孩子常跑跳,他选的镜框是轻便耐摔的材质;担心孩子弄丢眼镜,他定制了印着学校名称的眼镜绳;针对家庭困难的孩子,他通过公益平台募集资金,承担全部配镜费用。每次眼镜送到学校,他都会和医生一起帮孩子调整镜架,教他们怎么清洁、存放,还准备了视力保护手册,用漫画的形式告诉孩子“少看手机、多望远处”。一年多来,吕宇峰和他的“乡村光明课”团队已经走进了陕南8所乡村小学,为1200多名孩子做了专业视力检查,给230多名视力异常的孩子配上了免费眼镜。小杰现在不仅能轻松看清黑板,还成了班级的“视力小管家”,提醒同学课间做眼保健操;之前总揉眼睛的女孩萌萌,戴上眼镜后第一次看清了课本上蝴蝶翅膀的纹路,画了幅《清晰的春天》送给吕宇峰。如今,吕宇峰又有了新计划:他在和教育部门沟通,希望把视力检查纳入乡村孩子的定期体检;还在培训乡村老师当“视力观察员”,让孩子的视力问题能早发现、早干预。“孩子眼里的世界清晰了,他们才能更勇敢地追逐梦想。”吕宇峰说,这束“光明”他会一直守下去,让更多山里孩子能带着清晰的视线,看清脚下的路,望向更远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